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——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

DOC
  • 阅读 69 次
  • 下载 0 次
  • 页数 5 页
  • 大小 16.246 KB
  • 2022-09-19 上传
  • 收藏
  • 违规举报
  • © 版权认领
下载文档1.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
此文档由【】提供上传,收益归文档提供者,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。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,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
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——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
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
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——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
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
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——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
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
在线阅读已结束,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1.00 元
/ 5
  • 收藏
  • 违规举报
  • © 版权认领
下载文档1.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
文本内容

【文档说明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——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.docx,共(5)页,16.246 KB,由上传

转载请保留链接:https://demo.tzdoc.com/view-ab64f1bc5e9a647eacfe76ef455cca94.html

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:

我们要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,必须充分发挥改革的先导作用,坚持敢立敢破、破立并举,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、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、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、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,为人才发展营造优质高效的环境。一、构建更具竞争力的

人才发展制度人才竞争,核心是人才制度的竞争。要坚持问题导向,聚焦影响人才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,先行先试、探索创新,在管理措施上做“减法”、激励支持上做“加法”甚至“乘法”,以制度机制的有效突破推动人才竞争优势的整体提升。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。人才管理的本质不在控制

和约束,而在有序和释放。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,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,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、更大经费支配权、更大资源调度权,放手让他们施展才华、释放智慧,多出成果、出好成果。人才怎样用好,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,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,建立人才发展改革“放权清单

”和“负面清单”,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,不合理的限制一律取消,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、引进、使用中的积极作用。要建立更加公正的评价体系。现在,人才评价中“四唯”现象、“帽子”满天飞、“外行”评价“内行”等问题依然存在,不仅影响了人才的创

新创造热情,也不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。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、能力、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,大力推行评价提名制和高层次人才举荐制,提高用人单位在人才项目评价、人才计划评审中的话语权。要持续开展唯人才“帽子”专项治理,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、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、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,

让人才静下心来做学问、搞研究。要建立更加鲜明的激励体系。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,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对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具有重要作用。要深化人才政策创新,强化政策举措落实,构建更有竞争力的政策体系,对那些真正有价值、有能力、有贡献的人才,要给予他

们更有力的政策扶持、更便捷的融资渠道、更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,让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。二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服务环境吸引集聚人才,靠政策更靠服务,比真金更比真心。目前,我省人才服务业态仍以传统的职业中介、劳务派遣等为主,猎头、管理咨询等高端业态占比较小,人才服务的个性化、精准化、国

际化水平还不够高。要加快构建全方位、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,打通影响人才创新创业的堵点,破除影响人才安身安业的难点,让广大人才在江苏顺心工作、安心发展。一方面,人才公共服务要突出标准化、提升便捷性。近期,中央正在研究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级人才平台,要对标国家建设标准,复制

推广相关政策举措,把吸引、留住人才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工程,坚持产才城融合,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。要把人才服务纳入智慧城市建设,依托人才“苏畅卡”“云平台”,实现人才政策“一网查询”、人才需求“一站受理”、人才服务“一码集成”,让人才在线上线下都能有求

必应。另一方面,人才个性服务要体现精准化、提升获得感。人才类型的多样性、需求的差异性,决定了人才服务必须在精准性上下功夫。要想人才所想、急人才所急,既注重满足普遍性需求,又注重解决个性化需求,特别是对高端人才、顶尖人才,要实行“量身定制、一人一策”服务。精准化服务还要体现在对人才现实难题的精准回应

上。对人才关心的住房安居、子女教育、配偶就业等现实难题,要舍得用资源、花精力,不断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。三、建设更具影响力的重大载体平台引才留才不仅需要优待的政策、优质的服务,更需要创新创造的平台、干事创业的舞台。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

工程技术中心数量虽然位居全国前列,但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数量较少,不仅难以吸引集聚顶尖人才,而且还可能导致高端人才流失。要聚焦关键领域、瞄准一流水准,加快建设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、全球影响力的“强磁场”,为江苏现代化建设广聚天下英才。一要打造一流人才平台。中央在北京、上海、粤港

澳大湾区布局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同时,也鼓励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,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。从我省实际情况看,南京、苏州、无锡等地在经济实力、科教资源、产业集群、人才集聚等方面具有优势,有基础、有条件争创具有全球

影响力的国家级人才平台。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,南通作为长三角龙头上海的北翼,常州作为“百年工商名城”,扬州历史上人才辈出,等等,都要发挥各自优势,努力建成有影响的高水平人才平台。二要打造一流科创平台。当

前,“大平台—大团队—大项目—大成果”的“集团军”创新,已成为人才与创新要素集聚的新特征。要加强省级统筹、资源整合,全力争取国家大科学计划、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装置,集中力量建设紫金山实验室、姑苏实验室、太湖实验室。沿沪宁产业带、环太

湖沿线集中了大量的科创资源,要推动信息互通、设施共享、平台共建,着力构建科创带,打造区域人才集聚的新高地,当好全省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排头兵。三要打造一流研发平台。实现产业自主可控,既需要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,

突破若干“从0到1”的原始创新,也需要发展壮大高水平研发机构,产生更多“从1到100”的应用创新。要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,辐射带动苏中苏北,加快布局与产业发展匹配的应用型研发机构群,推动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。各地也要根据实际,梯次建设

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、实验中心、工程技术创新平台等,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,以“百花齐放”的生动实践,迎来江苏科技创新的“春色满园”。

  • 文档 0
  • 被下载 0
  • 被收藏 0
相关资源
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,请立即联系客服,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。侵权客服QQ:3557952153,电话:400-000-0000 (支持时间:9:00-17:00) 公众号
Powered by 太赞文库
×
确认删除?